11月2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亚虎在我校中文楼303作题为“南方民族神话仪式及其它”的学术讲座。刘教授从“西方神话学发展历程”和“我国南方神话作品研读”两个方面对当前中国神话研究的探讨,与在场师生共同领略了神话艺术的无穷魅力。
刘教授首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纪录片:西蒙佤族的祭祀生活。视频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佤族人的生活。一,司岗里,这是佤族人的创世传说。佤族人喜欢用舞蹈来表演纪念。二,祭司岗。剽牛、跳安木拐舞、用芭蕉叶铺路和男性通神者念祈祷词,都是对这母性神的祭祀,表达了阿佤族人不忘历史,不忘感恩。三,拉木鼓。作为通天神器的木鼓,在佤族人中享有崇高地位。纪录片讲述了阿佤族人在砍树、拉木鼓、迎接木鼓所有的祭祀活动,表现了佤族人尊重自然、尊重信仰的品格。
视频播放完毕,刘教授具体讲述了西方神话学的发展历程。雅可格林的《德国神话学》用语言学研究神话;泰勒的《原始文化》从人类学到神话研究,认为“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类显著特点;弗雷泽的“巫术思想原则”;列维布留耳的原始神话具有神秘性情感性和互渗特征;杜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认为社会才是神话原型,图腾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宗教;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认为神话是满足无意识领域受压抑欲望的曲折方式;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用“种族心理机积淀说”解释每个人都有集体无意识;马琳洛夫斯基的“土人”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状况;卡西尔的神话符号学;列维斯特劳斯借用语言学“音素”,提出“神话素”概念,认为“神话素”组合方式有“二元对立”和“三项组合”。
讲述完西方神话学历程之后,刘教授就开始讲述中国南方的神话研究了。他首先讲述神话仪式多的交感互渗性,用佤族的《司岗里》为例。他又通过神女、草精和玉龙第三国等形象讲述神话创造的性心理。巫山神女与楚王、帝女瑶姬死后化为草精、纳西族跳舞殉情等各种传奇解释了这种性心理。又用《之子宜乍》诠释神话的文化体系形态和原型,用基诺族《巫山神女》说明神话结构的“三项组合”、“二元对立”,用《枫蛾歌》讲述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观”。
最后,刘教授发表了对在场师生的感谢,并由衷期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些民族遗产,扎扎实实做学问,一定会出成绩。